读书笔记: 动物精神

https://book.douban.com/people/fleure/annotation/20366369/

为什么中央银行迄今为止有控制经济的权力?

<原文开始>美联储扩大或收紧货币供应,进而影响利率,但并不专门针对经济的某个部分。 美联储干预经济还有一种方法。它可以直接向问题银行发放抵押贷款来扩张信用;当然,它也可以收回这些贷款,以收缩信用。 </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利率是“时间的价格”。 利率就是持有货币的“价格”。</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在货币需求的例子中,价格就是利率,因此利率的需求弹性也很低</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1913 年美联储成立时,其目的是模仿欧洲的中央银行,当危机爆发引起人们对流动性的特殊需求时,直接由美联储发放贷款。当时的设想是直接把发放贷款当做美联储的主要工具。美联储要处理的是危机的系统效应,即企业倒闭的传染效应。</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并非所有的信用机构都能受到这种精心搭建的防御体系的层层保护。在 20 世纪,特别是近年来,一个新的影子银行体系已经成长起来。这些所谓非银行的银行包括投资银行、银行控股公司和对冲基金。从功能来看,它们确实在做“银行”做的事情。它们放出短期贷款,而其中很大一部分资金都是从银行或银行控股公司借来的,然后拿这些资金去投资。... 这些机构也会发生和传统银行一模一样的“挤兑”。</原文结束> ## 为什么经济会陷入萧条? <原文开始>萧条是经济衰退的极端形式。</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一旦发现物价下跌,雇主们就告诉工人,必须削减工资。... 劳资双方在削减工资问题上剑拔弩张。</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公众从未完全接受过降低名义工资的观点。由于货币幻觉,被削减了名义工资(如果不是实际工资)的人们会感觉到收到了伤害,因此公众就会寻找理由抵制这样的削减。</原文结束> 温和通货膨胀的社会还是比通货紧缩的社会要和谐一点么... <原文开始>1893 年的金融恐慌... 信心突然崩溃,并以银行挤兑的形式爆发出来。... 银行被迫到处张罗现金,向企业索还贷款,短期利率因此飙升,大量企业破产。</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投资者一心想把投资转手倒卖给其他人,对于真实投资是否合理健康,他们并不确定。</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那还是一个人人感受到高消费社会压力的时代,因为每个人看到别人这么做,自己也不想被看成是落伍者;他们不担心这种过高消费支出的后果,因为他们觉得别人都不担心。</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由于金本位的失败,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萧条从一个国家传向另一个国家。</原文结束> 金本位本来就是有国际性的存在了,比特币如果真正成为国际通货,那么也会有一点类似的流弊吧。 <原文开始>过去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根源于人类的本性,而这些本性历来都有强大的力量。人们还是那么在意公平,还是抵制不住腐败的诱惑,当别人的恶行被揭发出来后还是会憎恨,对通货膨胀还是感到困惑,他们的思想还是受到空洞的故事而非经济理性的支配。</原文结束> ## 故事:公众行为的参照物 <原文开始>故事以及讲故事是人类知识的基础。</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罗纳德·托拜厄斯在 1993 年写道,只有 20 种基本的情节:探索、冒险、追击、营救、逃脱、复仇、谜团、对抗、迫害、诱惑、变局、转型、成熟、爱情、乱伦、牺牲、发现、贪婪、升华和堕落。</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故事不仅是对现象的解释,而且是现象本身。</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有关互联网发明和应用的故事,就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到 2000 年的股市繁荣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年轻人借此致富的故事就像 19 世纪淘金热的现代翻版。而稳定的技术进步,包括材料科学、化学、机械工程、农业科学等领域的进步,虽然在数世纪以来的经济增长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却从未引起公众的兴趣。</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有了互联网以后,整个经济就被互联网故事牵着走了。</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信心并不仅仅是一个人自身的情绪状态,它也是一个人对他信心的一种判断,以及他人对他人信心的洞察。</原文结束> ## 货币幻觉 <原文开始>在经济规划者看来,宏观经济政策只不过是在反应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权衡关系曲线上选择一个最佳点。</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弗里德曼运用这种巧妙的手法彻底改变了宏观经济学。如果没有货币幻觉,通货膨胀和失业水平之间就不存在可以由货币和财政当局决定的权衡关系。</原文结束> 工资的数额和商品的定价如果总是包含对通货膨胀的预期,那么通过短期提高通货膨胀以提高就业的手法就不好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