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不敢止步

https://book.douban.com/people/fleure/annotation/26135794/

2003~2006 年

<原文开始>与很多人的理解不同,XP 提倡的这些实践并不是为了“软件质量”,它们所保障的是软件的可修改性。</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Stroustrup:Loki 实在是太聪明了。我认为它和很多早期的面向对象编程一样,异乎寻常的复杂,异乎寻常的聪明。人们总是试图对每个程序都套用时髦的模型。现在这个阶段,我们还处于模版极限能力的探索时期。然而,我们需要尽快前进到下一个阶段,在那个阶段,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例子来解释简单的技术,并采用这种方式教授这门语言。</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在杭州呆了一段实践以后,我发现很多浙江人都有这个特点:一边俗得彻底,另一边有自己很纯粹的精神追求。对世俗利益的追求与对精神世界的坚守,对于他们来说并无抵牾,甚至没有高下之分,只是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不同行为而已。</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在他的代表作《理解媒介》里,这位传播学大师说:媒介上究竟承载着什么内容并不重要,影响人们的是媒介本身。... 在我看来,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颇有暗合:重要的不是观点的正与反,而是有这样一套词汇、一种语言,使得一个问题可以被谈论,于是人们就可以开始以这种语言为媒介来思考这一问题。</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EJB 从未兑现的承诺:第三方组件市场。这也不是 EJB 的原创,人们对于发展一个繁荣的通用组件市场一直热情高涨。</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有趣之处在于,像“抽象出基本的列表操作”这样的想法,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程序员,没有通过读书或者别人的讲解获得这个概念之前,是很难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总结出来的。而一旦获得了这个概念,又会觉得它如此符合直觉以至于不这样思考才是奇怪的。... 没有获得 “天启” 之前,我们就是根本看不到这种 “高阶的” 重复代码的存在。</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作为一家服务公司,员工有这么两个特点是很正常的事:做机械重复的工作不光无聊,而且浪费自己的时间,对技术水平提升没有帮助;把它自动化了,在完成工作的同时还能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大家当然愿意干;开了一个好头,改学的学到了,该宣传的宣传到了,接下去要把东西做完善做深入,需要投入的精力会很多,边际效用不高,于是大家又没兴趣了。... 比如前两年的 “反 EJB” 之战,口水仗是打赢了,最终胜出的是 Spring,不是更精致、更优雅的 Pico 和 Nanning,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 Thoughtworker 们太没有耐性,做出一个优雅的基础框架之后就没有兴趣做大量的琐碎工作,结果理念很受赞赏、产品没有竞争力。</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从 2004 年往前看,“Web 应用”这个概念是不太有的。那时的网站分为两类:大型的内容网站;个人网站、博客。这两类网站都是以单向的信息传播为主,鲜少有交互性。企业应用倒是有很多用户交互,更像是“应用程序”而不是“网站”。</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Thoughtworks 一直坚持做一家纯粹的 IT 专业服务公司而不做产品,是因为一旦有了自己的产品,给客户咨询时就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怎么推销产品上,而不是最大化客户的利益。IBM 就是最好的例子,咨询师派出去,关心的不是怎样解决客户的问题,而是怎么在 IBM 的产品上解决客户的问题。</原文结束> ## 2002 年 <原文开始>就像维特根斯坦所说,语言的边界决定思想的边界,不能被谈论的东西我们就只能保持沉默——“沉默”不仅是指“不谈论”,而是根本就无法思考这个主题。软件设计在中国的语境下就是这样一个长期以来无法被谈论、无法被思考的主题。</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这种设计语言的匮乏,提现出来的效果就是:很多程序员不知道如何谈论软件设计。... 不是这些程序员不想讲,而是他们没有一种适当的语言来讲述这个主题,因此“软件的局部设计”成了一个不可言说之物,于是也就成了一个无法思考之物。</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我们知道我们已经知道的事,并且用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来不断巩固我们已经知道的事;然而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事,对于这样的事,我们是无法预见做准备的,因为我们不知道。</原文结束> ## 2002 年 <原文开始>2002 年,“CMM” 、”软件蓝领“、”构件“,这都是中国软件业里的热词。似乎大家都相信,只要建立一个标准化的流程,招一大堆能按照标准做事的高中学历蓝领工人,把有技术含量的工作都做成可复用的构件,软件就可以像造汽车一样保质保量地从流水线上造出来了。</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同时 2002 年也是重型瀑布式方法达到顶峰的阶段,CMMI 于 2001 年提出,国家又给实施 CMM/CMMI 的企业提供补助,一群咨询公司、认证公司大发利市。</原文结束> ## 2001 年 <原文开始>我来自三线国防厂,我们厂里一个老工人,八级钳工,带了一群徒弟,很受尊敬。他有一手绝活,就是车哑铃。工间休息的时候,徒弟们给他递上烟,老工人心情好了,偶尔才表演一下。我有幸见他表演过一次,车出来的哑铃不偏不倚、油光铮亮,徒弟们赞不绝口,老工人眯着眼睛抽着烟,怡然自得。“这叫功夫!”我当时这么想。可现在,这功夫在数控机床面前就是一文不值。</原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