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https://book.douban.com/people/fleure/annotation/1951372/
改变价值和特征
<原文开始>西方经济学中是用“效用”一词来描述人们对物品有用性的主观感受。萨伊认为 “商品满足人类需要的性能叫做效用,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原文结束>
## 公共服务机构
<原文开始>公共服务机构的“成功”标准就是获取更多的预算拨款,而不是取得成果。.. 公共服务机构绝不承认失败。更糟糕的是,它也绝不承认目标已经达成的事实。</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公共服务机构的存在就是要 “做好事”,这意味着它们往往将自己的工作看成一种绝对道德义务,而不是要用成本/利润来计算的经济任务。... 这意味着公共服务机构力图规模最大化而非最优化。</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如果公共服务机构固守那些在变动环境中无法实施的计划与方案行事,就会更无法实现其使命,结果就是它们更不愿也不能放弃这些永远不能实现的使命。渐渐地,它们的处事方式就会像 13 世纪的封建贵族一样,当他们丧失了所有的社会功能之后,只能寄人篱下,然后运用权力去妨碍和剥削别人。它们将会变得自以为是,逐渐丧失合法地位。</原文结束>
## 禁忌
<原文开始>首先就是不要太聪明,创新必须能由普通人来操作,而且,如果创新想要达到一定规模和重要地位的话,就必须使那些笨人也能操作。毕竟,能力低下者是唯一数量充足且取之不尽的来源。</原文结束>
## 有目的的创新
<原文开始>事实上,创新活动本身就创造了资源。人类在发现自然界中某种物质的用途,并赋予它经济价值之前,“资源” 这种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那时,每一种植物都是杂草,每种矿物都是岩石而已。</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凡是能使现有资源的财富生产潜力发生改变的事物都足以构成创新。</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真正使学校教育遍及世界各地的,不是对教育价值的普遍承诺,也不是对在校教室进行的系统化培训或灌输的教育理论,而是一项不起眼的创新:教科书。... 如果没有教科书,那么即使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教师,一次也只能教一两个学生;但有了教科书之后,即使是一个平庸的教师,也能够将一些知识灌输到三四十个学生的头脑中。</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分期付款方式完全改变了经济,任何地方只要引进了分期付款制度,它就能将当地的经济从供给驱动型转变为需求驱动型,而无需顾及当地的生产力水平如何;现代的医院起源于 18 世纪欧中启蒙运动时期所发生的社会创新,它对医疗保健的影响,远远大于许多其他医学上的进步。</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科技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从国外引进,并且不会带来多少文化风险;而体制相反却需要有文化的基底才能茁壮成长。</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大约在 1880 年以前,发明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19 世纪早期的书籍不断地谈到“灵光乍现”。而发明者本人则是一个既浪漫又荒谬的人物,独自在孤寂的阁楼里苦思冥想。到了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发明”已经逐渐变成了“研究”,成为了一项系统化的、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经过精心的策划与组织,无论是所达到的目标还是在可获得的成果方面都有高度的可预测性。</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一个看似伟大的创新,结果可能除了技术精湛以外什么也不是;一个普通智慧的创新,例如麦当劳所做的创新活动,反而可能演变成惊人且获利丰厚的事业。</原文结束>
## 引言
<原文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发展的模式转变为一种生物的过程,主要研究在某个有机体内部所发生的情况。在一个有机体内,过程已经不再按照物理学家所解释的那样,围绕能量组织在一起,而是围绕信息组织在一起。</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康德拉杰夫断言,每隔 50 年,科技发展的曲线将达到顶峰。在这一次周期的最先 20 年里,最新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几种高成长产业似乎表现的异常出色,但是这些产业所创造的空前巨额利润,其实只不过是对已经停止增长的产业所不再需要的资本加以回笼而已。这种高利润的情况从来不会持续 20 年以上,随之而来的就是突发的经济危机,通常会经由某种恐慌发出预兆,接下来就是长达 20 年的经济停滞现象,在这段时间里,刚出现的新科技还无法产生足够多的工作岗位,也无法促进经济再度增长,而且没有人能够扭转这一局势,政府尤其对此无能为力。</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原文开始>原文开始>原文开始>原文开始>原文开始>原文开始>原文开始>原文开始>原文开始>原文开始>原文开始>原文开始>原文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