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

https://book.douban.com/people/fleure/annotation/26163553/

10 投资策略

估值是最容易的部分,哪个行业便宜、哪个行业贵,一目了然,只是大家都把便宜的行业当做夕阳行业而不愿意买罢了。

熊末牛初,股市见底时这四种周期见底的先后次序是:

政策周期领先于市场周期。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放松后,市场往往在资金面和政策面的推动下进行重新估值。

市场周期领先于经济周期。美国历史上几乎每次经济衰退,股市都先于经济走出谷底;

经济周期领先于盈利周期,换句话说,宏观基本面领先于微观基本面。过去 70 年中,美国的经济衰退从未长于 16 个月,但是盈利下降经常持续 2-3 年甚至更长;

熊末牛初,判断市场走势,资金面和政策面都是领先指标,基本面是滞后指标。熊市见底时,微观基本面往往很不理想,不能以此作为低仓的依据。如果一定要等到基本面改善才加仓,往往已经晚了。

三种杠杆:

  1. 财务杠杆:对利率的弹性;

  2. 运营杠杆:对经济的弹性;

  3. 估值杠杆:对剩余流动性的弹性;

阶段:

第一阶段,熊市见底时,经济仍然低迷,但是货币政策宽松,利率不断降低,常常是财务杠杆高的企业先见底。此时,某些高负债的竞争对手已经或者正在出局(破产或被收购),剩余的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定价权都得到提高。

第二阶段,经济开始复苏,利率稳定于低位,此时的版块轮动常常是运营杠杆高的行业领涨,因为这类企业只需销售收入的小幅反弹就能带来利润的大幅提升,基本面的改善比较显著。

第三阶段,经济繁荣,利润快速增长,但是股票价格涨幅更大,估值扩张替代基本面改善成为推动股价的主动力,此时估值杠杆高,有想象空间的股票往往能领涨。

第四阶段,熊牛替换时,不要太在意盈利增长的确定性,而应该关注股票对各种正在改善的外部因素的弹性。所谓的改善,并不一定是指正增长,也可以是下降的速度放慢,或者下降的速度好于预期。

01 以实业的眼光做投资

如果而这不可兼得,宁要有门槛的低增长(可持续),也不要没门槛的高增长(不可持续)。门槛是现有的,好把握;成长是将来的,难预测;

银行业的本质是“钱生钱”,规模效应体现在“钱多”,80% 的业务来自 20% 的客户,二八现象显著,得大户者的天下,而且那 20% 的大客户是需要线下的高端服务的,这就是网络银行至今在欧美日韩都没有很成功的案例的重要原因。

做投资要研究的就是这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而不是整天去猜想市场的情绪变化;

04 投资的三个基本问题

安东尼·波顿采用和彼得·林奇一样的“翻石头”的方法——不断地调研。安东尼·波顿一年大约调研 700 家公司,写下了几十大本的调研笔记。在这种“翻石头”的方法中,你翻100块石头,可能就会有1块底下有宝贝。安东尼·波顿到了中国就拼命地翻石头,但他翻的是小石头,而中国的小石头后面很多都是骗子,于是业绩就不理想了。

我为什么不太喜欢政府支持的新兴行业?因为政府的支持其实是增加了供应,增加了行业的竞争对手。比如风电和光伏,2010 年一扶持,立马全国遍地开花,才两三年时间,马上供应过多、产能过剩。LED 是一项很好的技术,它的需求确实上来了,技术也是可以的,也节能环保,但是最后大家都没有赚到钱。为什么呢?行业格局太分散了。… 而且这种补贴还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都有地方保护主义。比如很多地方招标电动的公交车,就要求公司在当地采购,有的甚至连电池材料都要求当地采购。

扶持其实是鼓励更多的人进入行业而加剧了竞争,打压却限制了新增供给,反而改善了竞争格局并且让行业龙头做大。

高端酒是得品牌者得天下,中低端酒得渠道者得天下。

从时间耗费的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看,对于一个公司的基本面而言,你研究了3个月,比一个研究了3天的人做出的投资结论的胜算要高得多。然而,你在一张K线图上花3个月计算各种指标,也不见得能比一个看了几秒钟K线图的人更准确。彼得·林奇说的“如果你每年花10分钟在宏观分析上,你就浪费了10分钟”也是同样的意思。

国外的公募基金绝大多数不选时,契约上就白纸黑字地要求 95% 以上的仓位,原因很简单:过去 100 多年的历史表明,国外选时的基金的长期业绩不如不选时的基金,就是因为大多数选时的人往往出现高点高仓位,低点低仓位的情况。

考核导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发现,哪家公司 KPI 最重视现金流和回款,哪家公司的现金流和回款就最好。

未来十年的投资思路

第一,从资产配置的角度上讲,股票比债券好。… 由于工业投资热度下降,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量下降,剩余流动性反而有可能更好,股市反映的主要是剩余流动性;

第二,从商业模式上看,高利润的模式优于高周转模式,有定价权的公司会好于有成本优势的公司。… 在这种低增长、高通胀的新常态下,靠成本优势的企业比较难以维系,靠高周转的企业会发现周转成本越来越高,靠规模优势的企业有从规模经济变成规模不经济的风险,除非规模大到接近寡头垄断的地位。相比之下,寡头垄断和品牌优势在新常态下是最能持续的。关键还是看定价权,因为成本是越来越高的,需求增速却越来越慢,能否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把升高的成本转嫁给下游客户,这就要看企业是否有真正的定价权了。

11 未来十年:投资路在何方

没有投资增长和出口增长带来的收入增长,消费是没有办法自己加速增长的,特别是现在我们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还没有进一步完善、中产阶级还没有形成之前,希望消费能贡献 3%~4% 以上的 GDP 增长是不现实的。

所以,在 2020 年前,要想经济增长“保7”,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是仅存的动力。而且,从人口红利和储蓄率的角度看,今后7~8年是中国提升基础设施的最后机会,之后将很难找到足够的基建工人和足够低成本的资金。

我们现在人均 GDP 是 6200 美元,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克服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出路是什么?出路就是城镇化。

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本的货币化,人均资本就能够增加,剩下的农业土地集约化使用,留在农业的劳动力的人均土地就能增加。